扫一扫,关注我们

项目案例
首页>获奖项目>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

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

项目地点:
广东省韶关市
编制时间:
2011-11-30
委托单位:
设计团队:
|
获奖情况:
2013年度广东省优秀lehu88乐虎国际一等奖、2014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CAUPD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图片展示

1 / 20

项目简介

■ 项目主要内容

⒈风景区性质与目标

在对风景区景观价值、地学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风景区的性质定位:以世界罕见的壮年期峰林—峰丛式丹霞地貌为主体景观,兼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独特的丹霞地貌生物群落,丹山—碧水—绿树—田园相辉映,宗教、史迹和乡土文化特色浓郁,适于发展观光、休闲、科教、考察、探险旅游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级自然遗产地。

明确提出丹霞山风景区的发展目标:将丹霞山发展成为山水风光独特、自然环境优美、乡村田园气息浓郁、科学文化内涵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杰出的风景名胜区,争取在近期内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远期将丹霞山培育成集观光、科教、休闲、考察、探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知名的中国风景名山品牌。

⒉规划结构与分区

针对丹霞山实际情况,分别从资源评价、资源保育和资源管理三个不同角度出发,对景区的资源和景观进行分析,从而导出风景区“两带五区”的规划结构与分区。其中,“两带”分别为锦江观光带和浈江观光带;“五区”分别为丹霞景区、巴寨景区、韶石山景区、飞花水景区、仙人迹景区。

⒊保护与培育规划

重点保护风景质量高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观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景观保存良好的三个生态核,并通过生态扩张推动全区的生态恢复,规划旅游活动主要在生态核边缘部位。以此将风景区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等四类分区,对每种分区采用不同等级的保护策略。

⒋景观系统与游赏系统规划

依据景观特征的异质性和自然格局,将风景区划分为七大景观区,并按照旅游者观赏游览的行为特点进行游赏组织。其中,丹霞景区以丹霞地貌风光和宗教名胜为特色,重点开展自然和人文景观游赏;韶石山景区以古石窟寺遗迹和众多古山寨为特色,游赏人文景观为主;巴寨景区以大体量丹霞山块为特色,主要开展自助游和探险游;飞花水景区以飞花溪峡谷、飞花瀑布等为特色,以丹霞地貌、瀑布观光、乡村休闲旅游为主;仙人迹景区以梁状丹霞地貌和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特色,规划发展丹霞地貌观光和原始山野探险考察活动;锦江风光带以山水田园风光和曲流峡谷为主体,重点开发沿江旅游;浈江风光带以低丘平原为特色,规划开发为韶关市城郊型休闲游赏区。

⒌游览设施规划

丹霞山属于大型风景区,基于地貌的离散性特征,必须执行分区开发管理、分区旅游的模式。规划将服务单元分为服务基地、服务中心、服务村、服务点四级。贯彻“区内游区外住”的规划思想,将丹霞山风景区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减少风景区内部的服务设施建设量。除了保留夏富乡村化服务中心之外,其余服务中心和服务基地全部布局在风景区外;服务村和服务点利用乡村改造建设,既减少了风景区内部的设施量,又保证了风景区内部社区的基本利益。

⒍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利用风景区外围公路形成环风景区道路交通。风景区内部道路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人字型道路轴线。并注重打造观光步道系统、科考步道系统、旅游马路系统等步行道路系统和锦江、浈江两条水上生态游览航线。

⒎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以风景区生态与景观保护要求为指引,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对风景区社会空间进行整合与调控,将风景区范围划分为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居民控制区、居民聚居区等进行管理,引导乡村向服务中心有效聚集,形成乡村休闲社区,同时根据世界遗产地的保护需要,对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进行优化改造,实现风景区与乡村协调持续发展。

■ 创新与特色

⒈提出并贯彻了风景区发展与乡村建设一体化的理念

本规划首次提出并贯彻了“风景区发展与乡村建设一体化”理念,注重风景区发展与乡村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培育和美化乡村田园环境,使田园风光、特色村寨成为旅游观光的补充资源;重视保护原住居民利益,实施旅游富民战略,引导、扶持农民向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转化;将部分旅游服务设施点与乡村结合,实现风景区与乡村协调持续发展;推动风景区新农村建设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⒉借助 GIS 辅助,运用视线安全格局理论构筑景观系统

运用遥感技术和 GIS 技术,进行地形、景观视线和可视域等分析,确定规划范围内的景观视觉敏感区域。通过保护景观视觉质量较高的地区,控制影响景观视觉的区域,组织景观视域格局,为构筑景观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⒊保护与开发并重,倡导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

规划首次提出风景区“生态扩张模型”,对三个大型生态核(约占风景区总面积五分之一)进行绝对保护(禁止开发区),通过生态扩张推动整个风景区的生态恢复,并在外围设置限制利用区,禁止服务设施进入。注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采用“区内游区外住”的服务设施布局,服务基地(南北入口)、服务中心(除夏富外)和休闲度假设施均布局在风景区以外的区域,以利于保护风景区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态。增加《风景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等章节,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风景区规划中,并规划开展游览、观赏、科考、探险、垂钓、生态农业等旅游活动,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旅游活动,实现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

⒋重视公众参与,关注公众意见

在不同规划阶段多次吸纳公众意见,自始至终将公众参与作为重要的规划环节。规划初期进行了两次共 700 多名游客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在风景区内、韶关市和珠江三角洲进行了 1000 多名居民问卷调查,了解旅游需求、市场结构和游客的游赏体验,特别重视原住居民的诉求,为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规划中后期通过网络、问卷等形式吸纳公众对风景区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拓宽规划思路,增强规划可操作性。
收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