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公司动态
首页>公司动态>新闻中心>山城之北群英聚 谈城论市共创新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我院特别报道

山城之北群英聚 谈城论市共创新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我院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19-10-22来源:总工程师室作者:冯雪琪、王思慧

同谋品质规划,共享发展新篇。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1019日至21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召开,这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本届年会主题是“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既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予了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标愿景。 

山城之北群英聚  谈城论市共创新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我院特别报道

 

        同谋品质规划,共享发展新篇。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1019日至21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召开,这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本届年会主题是“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既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予了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标愿景。

 

 

会场

 

        为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增进同行交流,开阔技术人员视野,我院由邱衍庆院长、马向明总工程师、王浩副院长等院领导带队,组织7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本届年会。由于精心组织、积极参与本届年会,我院再次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优秀组织奖”,并荣居规划年会编制单位论文投稿数前十。

 

 

我院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优秀组织奖”


 

我院荣居规划年会编制单位论文投稿数前十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19日的年会现场有10位重量级演讲嘉宾做主旨报告。除了十大报告,年会期间还设置有69场平行会议,包括1场主题对话、2场对话重庆、5场特别对话、28场学术对话、33场专题会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言人、秘书长石楠表示,“规划”是一门需要深入实践的科学,本次年会专门针对“重庆2035发展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国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与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与重庆示范建设”、“面向2035的重庆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背景下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建设”等多个议题进行探讨。


 

全体大会现场

 

        邱衍庆院长在“学术对话三:人居与高质量发展”上分享对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乡村人居品质提升的八点思考。邱衍庆院长认为,乡村振兴的策略与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相关。当城镇化率未及50%,加快城市建设是聚焦点,乡村发展更多依托自身的小城镇为载体;接近50%时,乡村问题进入视野,城镇规划扩展为城乡规划;城镇化率超过50%,更多的要素影响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任务,大湾区政策机制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

 

        在谈及美丽乡村建设与共同缔造方面,邱衍庆院长指出,当前乡村规划建设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重形式,缺针对性规划;重规划,轻设计和实施;重技术,轻因地制宜的政策制度配套和创新;重大包大揽,轻村民(社会)共同参与,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动力;重微观村落,轻片区(县域、镇村)统筹;重一刀切,照搬照套,轻因地制宜,标准指引缺分类指导等。他认为,需要通过接地气做行动式村庄规划、缄默方式开展乡村辅助设计等方式进行解决。

 

        邱衍庆院长表示,人居与高质量发展中提及,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参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要科学把握区域发展的趋势和差异性,分类指导推进,要特别注意发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岭南文化传承、存量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谋划特色空间和创新空间,从供给侧角度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这也是打造宜居宜业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必不可少的内容。

 

        马向明总工程师在“学术对话十六:生态新城实践的回顾与想象”作了《从绿道、古驿道到碧道——线性开敞空间在广东的发展》的主题发言。他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梳理、解读了绿道、古驿道与碧道规划在广东的源起、发展和延续,以自身长期跟踪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广东线性空间的再思考。

 

        他认为,广东线性空间的建设从绿道开始,古驿道的兴起则丰富了广东线性空间建设的内涵。文化线路成为集合文化复兴、乡村振兴多项目标的工具。而万里碧道计划结合了生态廊道建设、公众休闲需求和产业转型的需要,这是一个综合性强的“顶层计划”,也是一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此外,马向明总工程师在“学术对话: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上作了《广东乡村规划的演变》的主题发言。他全面分析了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并以此为背景回顾了广东从偏向于发展的乡村规划、到偏向于人居环境整治的乡村规划,到偏向于乡村振兴的乡村规划的发展,再到新时代面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时代的广东做法。

 

        他认为,广东的乡村和其他兄弟省份一样面临着乡村问题,如人口流失、环境较差、产业薄弱、文化发展停滞、乡村风貌杂乱等。

 

        面对这些问题,广东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以片区联动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多方联动合作,促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并根据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县域一盘棋、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村庄规划工作方法,探索建立智慧型、信息化的全省村庄规划“一张图”和数据库,使之能够对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为乡村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规划成果上,创造性的建立了基本内容(必须做)、可选内容(必须做)、其他内容(自选做)的三类成果体系,使规划成果更简洁、准确、实用。

 

 

马向明总工程师在现场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技术总监汪志雄在“专题会议二十:国土空间规划”上作《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与关注重点研究》主题分享,他在以往国土空间要素多个部门、多级政府横纵向管理的基础上,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统筹保护与城乡高品质开发建设的核心思路,通过横向内容整合和纵向事权划分研究,重点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要构建便于上报审批和地方管理需要的两级规划成果体系的建议,并对两级成果的核心指标、空间要素和规划图纸内容进行了探讨。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资深规划师袁源琳在“专题会议二十:国土空间规划”上介绍了《日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特征及启示》,他认为,日本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国土空间行政、法规和运作体系;形成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纲、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空间规划体系;国土利用规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进入城镇化成熟阶段后,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交通和基础设施;始终保持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和弹性有机结合。

 

        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资深规划师宋雁在“专题会议三:特色发展路径中的小城镇/空间规划语境下的小城镇”上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多规合一”探索——以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总体规划暨乡村振兴战略为例》主题分享。

 

        她表示,小城镇是沟通城乡区域经济的桥梁和枢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面对国家机构及空间规划改革新形势,双江小城镇规划遵循法定规划要求,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摸索出一个“多规合一”的规划方法,总结出五大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法定规划内容,即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产业兴旺;统筹管控与布局,打造和谐有序精明增长格局,实现生态宜居;传承优秀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实现乡风文明;健全乡村治理,以体制与土地、环境整治结合,实现治理有效;多元复合配置,完善民生服务配套与支撑体系,实现生活富裕,可为未来开展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实践基础。

 

        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王朝宇在“专题会议十四:信息和智能推动规划技术创新”上作《基于多源大数据的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主题分享,指出基于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广东省都市圈空间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广佛肇:广州强中心、广佛强联系、连绵圈层化发展;深莞穗:深圳强中心、深莞穗强联系、城镇与生态交织连绵化发展;珠中江:珠海生活服务中心、珠中较强联系、城市区域化发展;汕潮揭:地域强关联、汕揭等体量、无核心、弱联系、圈带连绵化发展;湛茂:地域较远等体量、无核心、据点极核式发展。

 

        我院规划五所所长助理张磊在“专题会议十五:宜居城乡,生态优先”上作《黄土台塬地区河流生态治理策略探索——以义马市“两河”综合整治规划为例》主题分享,对黄土台塬地区河流生态特征与独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流域与基地、防洪与防枯、河道与岸线、台塬与文明四大策略,即构建分层次与类型的河流生态治理思路、时空维度下对立的水源规划治理策略、基于台塬地貌的河流生态廊道打造和台塬地貌与华夏文明主题下的河流景观提升。

 

        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邀请,1021日上午,我院联合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承办了主题为“都市圈的问题、趋势和政策”学术对话。

 

 

学术对话现场

 

        学术对话主持人、我院邱衍庆院长首先作题为“都市圈的问题、趋势和政策”的背景报告。邱衍庆院长表示,本次学术对话聚焦都市圈的问题、趋势和对策,众所周知都市圈是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的新动态,也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广东省lehu88乐虎国际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站在比较前沿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为今后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包括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随后,邱衍庆院长从都市圈的内涵、培育都市圈的任务和目标两个层面,综述了发展都市圈的困境与突破口是什么。接着各位专家围绕如何科学识别和划定都市圈范围、都市圈跨城职住现象及其趋势、都市圈跨城公共服务设计供给机制、都市圈住房供给与联动调控、都市圈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议题展开精彩讨论。

 

 

邱衍庆院长主持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秦虹为我们带来《都市圈跨城供给公共服务》专题报告。她认为,都市圈公共服务需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共建共享,可通过“规划+机构”从机制上引导和落实都市圈公共服务跨城供给,利用“政府+市场”的合作力量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借助“互联网+”帮助实现跨城公共服务的联通对接。

 

        此外,公共服务的跨城供给还需创新机制,如引进经济手段进行协调、在政府间引入市场机制、户籍管理改革等。

 

 

秦虹作专题报告

 

        学会理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罗小龙作《都市圈的跨界发展》专题分享。罗小龙教授认为都市圈一体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上海和江苏一体化进入高级阶段,而上海和浙江一体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罗小龙首先对比我国三大都市圈,他提出京津冀都市圈是父子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是兄弟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是合伙人都市圈,三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再以上海都市区为案例,深刻剖析江苏、浙江与上海的关系,提出上海大都市区内部存在不均衡整合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物质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政治空间的整合不均衡,而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源于四大原因:历史联系的差异(包括历史时期的区划调整)、江浙两省不同的政治态度、临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差异。

 

 

罗小龙作专题报告

 

        城市设计学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世福以“从分工合作到共建共享”为话题,提出了对都市圈与去行政化问题的思考。首先,王世福提出,在都市圈语境下,时间概念将替代空间概念变得尤为重要,而随着交通方式的发展转变,都市圈未来可能实现从高铁交通1小时化扩展到航空交通1小时化。

 

        关于都市圈中的城镇化问题,王教授认为中国城镇化的动力与西方经典理论中工业化为主要动力的观点不同。中国城镇化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发达国家工业转移,中国成为全球工厂的形式下加快推进的。而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建设实现了城乡人群的信息设施共享,助推了城镇化。

 

        接着王世福对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王教授认为城市群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职能分工,而都市圈是整体性的共享共建。

 

        最后,王世福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如何打破行政界线,实现去行政化提出了看法。一方面,在人口流动、去行政化过程中,应该关注流动人口在居住、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急需各城市的政府部门间在职权、责任上建立更好的统筹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在市场和社会层面,可以通过空间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自己更生、自下而上的去行政化。

 

 

王世福作专题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王伟从京津冀价值空间认知、溯源都市圈母体寻找经验、环京都市圈区域的展望和建议等多个方面对“都市圈是建成的还是形成的”进行全面解析。

 

        王伟首先论述了都市圈价值空间的整体认知转变,从以地为本到以人文本,强调更高的可达价值、更久的可恒价值和更好的可感价值等以人为中心的空间价值实现。都市圈能否建成与发展,人是核心主线。

 

        其次,在我国普遍存在公共服务鸿沟、产业悬崖和行政藩篱等三大难题的当下,应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与地方基层执行相结合,规划与评估相结合。最后,他认为中国特色都市圈规划应是“科学动态界定+战略利益共识+法定治理机制+建设行动规划+评估智慧平台”五位一体的集成系统。

 

        王伟表示,从生活圈到都市圈,从商业圈到都市圈,人是优先的。都市圈建设不是简单创造价值高地,而是让整个都市圈变得平坦,只有平坦,才能够带来更大的人的流动,从而创造和实现更大的现实价值。

 

 

王伟作专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彭翀从大城市地区发展的世界规律、现状特征和未来趋势等三个面对都市区到都市圈的发展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五大观点:一是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次区域,围绕核心城市及其外围次级城市形成的城市紧密联系区;二是都市圈是大城市区域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城市区域协同的主要空间范畴;三是我国已开展的部分都市圈规划实践,范围划定普遍较大;四是都市圈已进入国家战略视野,后续研究与规划实践意义重大;五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都市圈的现代化和高质量成为发展优化的重要目标。

 

 

彭翀作专题报告

 

        学会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高工梅耀林认为,我国都市圈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现象:一是数量众多、尺度大,多为行政主导;二是管控弱、无序性,跨界组团贴边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三是行政分隔强,协同不足,跨界地区矛盾突出;四是圈层发展,先发地区紧密圈层存在明显的日常通勤特征。

 

        关于对我国都市圈未来发展的思考,梅耀林从必要性、差异化、一体化和高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是提前编制都市圈空间规划、培育都市圈具有必要性;二是不同地区、发展阶段的都市圈培育存在差异化;三是要提升都市圈空间治理水平,促进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四是要构建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促进都市圈发展的高质量、生活的高品质。

 

        同时,梅耀林强调,都市圈中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调控引导作用的协调,支撑都市圈发展要满足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出都市圈规划要关注都市圈的具体个性内容、关注临界地区发展,要建立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政策机制。

 

 

梅耀林作专题报告

 

        百度慧眼技术架构师阚长城从百度地图时空大数据类型、挖掘案例、规划应用三个方面出发,分享了时空大数据如何助力规划精细化决策。时空大数据类型方面,百度地图主要的时空大数据包括定位数据、POI、路网、街景和交通路况等数据;百度地图慧眼定位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开放平台众多数据源,通过多种定位方式获取,具有较强的时空特性,可以挖掘出区域常住人口、人群出行通勤等特征。

 

        百度地图慧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得到面向规划行业的时空数据,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岗位数、职住通勤和出行OD等数据。报告分享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常住人口、职住通勤画像、街景语义分割三方面的多个挖掘案例。

 

        时空大数据在规划行业应用方面,百度地图慧眼从全国层面到城市层面做了多个探索。在全国层面,时空大数据辅助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预判、城镇群识别和城市重要性评价等;在都市圈层面,慧眼时空大数据曾被应用到全国都市圈识别、广佛肇清都市圈研究、上海及周边区域跨城通勤研究。在城市层面,慧眼从人口监测、土地政策、空间结构、低碳交通和环境品质五个方面为规划提供量化决策支撑。

 

        他全面介绍了都市圈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而后总结了大数据在都市圈划定、都市圈评价中的作用:一是助力识别中心城市,二是助力识别外围区域,三是通过人口、地理、交通大数据,助力都市圈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通过详细介绍时空大数据、常住人口大数据、出行大数据等在规划中的应用,阐述了大数据助力都市圈研究的模式和方法。

 

 

阚长城作专题报告

 

        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省城乡规划协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我院副院长王浩立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于我院做的珠三角全域规划项目实践,主要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来探讨都市圈规划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以及规划路径。同时,以规划师的视角,探索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及空间治理的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他指出,目前我国都市圈处于较快发展阶段,都市圈作为一种高度联系合作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在促进区域要素合理配置、重塑城市区域格局等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然而,纵观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发现目前都市圈普遍存在空间碎化、交通联系不紧密、民生服务不共享等突出问题。现代化的都市圈应是交通廊道互联互通、设施平台资源整合、生态空间整体保护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都市圈。应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抓手,打造现代化都市圈格局。

 

        具体来说,应在对都市圈进行梳理,确定综合性廊道和主要平台之后,将资源向廊道和平台集中配置,从而形成合理的都市圈格局。

 

 

王浩作专题报告

 

 

我院邱衍庆院长、王浩副院长与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此外,我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阳国际设计集团联合承办了“特别对话四:湾区韧性发展与区域设计”。马向明总工程师在对话上作题为《珠三角城市群趋势下的湾区》的发言,他表示,珠三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据估算,珠三角都市连绵区规模已达1.5万平方公里,2015年世界银行《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报告指出,珠三角已成为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珠三角出现了城市群都市圈化的现象,广深两大都市圈成为了要素流动组织的核心。

 

        他还指出,未来,在物理形态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会往中心聚集,实现目标上的统一,吸引国际人才。湾区腹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但腹地需要通过合作去形成,也要通过强中心去辐射形成。广州、深圳两市是珠三角的绝对核心,但广深的全球企业联系程度远远不及香港,香港仍然在珠三角对外联系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

 

        马向明总工程师认为,京广铁路、西江水系相互交织的地带,正是大湾区的核心功能地带。当中包括广州、深圳、香港三地,具体包括黄埔港、南沙港、蛇口、葵青港;广州南站、福田、中环等。

 

        在如此高密度的状况下,广、深等极点如何以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引领大湾区走向世界级城市群?在马向明总工程师看来,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湾区”这个自然环境起点。应该跟系统地理解水系的价值,水系不仅带来水的资源价值,在后工业时代,还有景观价值,和在生态、生产和生活方面的连通价值。通过对水系价值的系统理解和利用,可以更好地疏解高密度对珠三角带来的困境,并促进混杂低效用地的提质。

 

        马向明总工程师还指出,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不一样,粤港澳大湾区是港口+金融+制造+科技创新的多支柱功能,是多核心下的多中心。“大湾区的发展,关键是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优质生活圈”。

 

 

我院联合承办的湾区韧性发展与区域设计论坛上,

邱衍庆院长、马向明总工程师与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3984